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阐发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它同《矛盾论》一道,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时至今日,依然持续不断地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
批判错误思想倾向的需要。《实践论》的创作目的,首先是正本溯源,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批判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主张照搬苏联经验,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断章取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别人;还有一部分同志,长期拘泥于自身狭隘经验,拒绝了解革命实践的重要性,代之以盲目地工作。这两类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在1931-1934年对中国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实践论》深刻揭露了左倾、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因为重点揭露和批判了看轻实践的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实践论》最初是毛主席在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上哲学课的讲演稿(1937年7-8月)。他从总结思考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根本性质和思想基础出发,对全面抗战面临的形势、任务,尤其是实践和矛盾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由此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思想路线的深刻教育。
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讲授《实践论》就是要从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高度,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全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即将进行的延安整风提供了哲学依据和思想基础,以迎接抗日战争新阶段的全面到来。
二、基本内容
《实践论》主要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坚持实事求是,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认识源于实践。人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科学和艺术等活动,总之,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一切领域。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认识才能被证实。而要达到上述目的,一定要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失败;从失败取得教训,进而修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逐渐符合客观世界规律性,就能逐步走向胜利。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前后试用了1600多种材料,试验了近万次,才找到了正确答案。屠呦呦找到青蒿素前,研究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缩小范围到640种,再确定了38种提取物,然而还是失败,最后是从《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线索,得到启发,才提取出了青蒿素。所以,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也只可能来源于实践。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人在实践中,开始看到的是各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感性认识),也就是感觉和印象,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感知,甚至还有些混乱。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深刻的概念,无法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随着实践的继续,上述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多次,认识过程便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了概念,既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据此使用判断和推理,就可以产生合乎逻辑的结论。这就是认识的第二阶段(理性认识),即通过思考、判断、推理,提炼事物的本质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是认识经过感觉到达思维,到达了事物全体、本质、内部联系的阶段,由此再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比如,无产阶级运动伊始,工人就是通过简单地打砸机器、破坏工厂生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随着工人运动不断发展,渐渐认识到这只是治标不治本,还是要走理论武装、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才能达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目的。
所以,认识的第一步属于感觉阶段。第二步,对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判断和推理阶段。只有感觉材料全面丰富,合于实际,才能推断出正确的概念。但这还只是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飞跃”。关键是,还要从理性回到实践,用得到的认识检验真理,指导行动,实现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不在与解释世界,而是如何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必须看它是否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是否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目的。其实大多数时候,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行动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人们的主观认识一开始一步到位,就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是很少的,往往需要在实践中反复地检验和发展,人们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才能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行动,进而达成预期目标。比如,毛主席也不是一开始就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甚至起初是持反对态度的。恽代英1923年写信给毛主席说,我们也可以学习陶行知到乡村里去搞一搞。但当时毛主席却认为,现在城市工作还忙不过来,怎么顾得上农村呢?一直到后来,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和调查研究之后,他写出经典名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才意识到“农民和农村”之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推移修正,对实践有反作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们投身于变革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事件中,所形成的认识仅仅是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的完结。然而,任何过程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应该跟着推移发展。主观认识必须跟上客观世界的发展。比如,榴弹炮的不断修正弹道,才能打得更准。比如,搞武装斗争或者在建国初期,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
三、主要特点
一是“根正苗红”。《实践论》通过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者思想路线的弱点,从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系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同时,还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
二是“洋为中用”。毛主席说过“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实践论》基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成果,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表述方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党的“七大”确立了这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是“青出于蓝”。“实践论”的提出,既适合中国基本国情,又和中国传统哲学完美契合,更容易为中国人民群众接受,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新。《实践论》第一次对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特别是,把“再认识”作为人类认识总过程中一个基本环节加以强调,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新的贡献,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诸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等。同时,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比如,提出了知行合一观等。
四、现实启示
一是干字当头。一切认识都是为实践服务的。“知而不行,等于不知”,知道了就一定要去行动,去实践。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思想逐渐靠近客观真理认识客观真理的唯一途径。实践是开始,是方法,更是目的,再高明的理论不用于实践等于没用。
二是勇于担当。新时代,面对复杂的问题、全新的领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参考的。如果真正等到认识到位了再行动,机会往往也就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干起来再说,不断在行动中去调整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过程中,担当是最关键的,只有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才能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路。
(作者为第68期中青班学员)
(责编:王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