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培训第二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多位专家教授对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系统讲解,仿佛带领我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指导我们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光辉的沐浴下,因地制宜地实践改革转型发展。
一、关于“两个决不会”的学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强调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同时也强调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条件和历史过程,意味着只有在特定的物质条件成熟之后,社会形态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从黑格尔关于“异化”的哲学理论开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探讨了“人的异化”问题;赫胥黎在1932年创作的《美丽新世界》描绘了生产力极大释放但生产关系不但没有优化,反而矛盾更加激烈的状态,人们失去了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也是在精神上异化了自己;此外,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提出了“消失的革命主体”,他提出当时资本主义成为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不是用恐怖的手段来控制大众,而是用无尽的消费和享受来贿赂大众,人的异化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深入、更广泛、也更隐秘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领域。可见,马克思关于“两个决不会”所阐述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演进仍然深刻进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想一下子、两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那是不切实际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二、关于“坚持系统观念”的理解
“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也是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四个坚持”,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始终坚持的改革原则。系统观念帮助我们在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过程,以及处理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时,学会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据此联想到“两个决不会”的论断,从系统性的视角来分析,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正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科学的系统规划,确保变革方向和步骤符合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我们在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所在单位所在企业所在岗位落实深化改革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因地制宜地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因素协同和整体协调发展,避免片面和极端的做法,不急于求成,不偏执于一端,也不计较一时一地、一城一池的得失,多算总账、长远账,避免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问题。
三、关于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启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在这一背景下,从“坚持系统观念”,结合“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深入理解并领会对国资国企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发展就是要聚焦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系统集成”的视角,根据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产业发展实际和改革任务目标,按照体量规模、实施周期、改革成本和条件成熟等维度做系统性划分,并紧紧把握由企业党委牵头负责,对企业战略规划、重要政策、重大决策做民主集中的审议决策。比如,集团的产业结构多元,需要针对不同产业拟定不同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但总体上需要相互协调,紧密嵌合。就近期一直在研究考量的绿色环保来说,就是需要第一产业“种养循环”环保技术的改进,结合第二产业“碳排放双控”任务落实,以及第三产业能源利用的绿色化,自然资源碳汇开发策略等综合措施的设计和协同实施。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思考,将这些学习体会与未来一段时间的实践紧密结合,边实践边改进边完善,在集团及下属企业范围内,稳定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的改革发展,我相信,这不仅是对“两个决不会”理论的实践应用,也是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助力。
(作者系第66期中青班学员)
(责编:许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