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松山战役遗址和西南联大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在这里,我们见证了共和国建国的艰辛,也实地体验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导云南坚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成效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变,更感受到了党的信仰、党组织的坚强,以及党员的精神力量。用现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来记忆每一个场景,分享汇报学习体会:
“云之南,国有殇。一条路,一座桥,一条江,一座山……串起滇西红土地上悲壮的历史记忆。”松山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是中国战略反攻阶段的转折性战役,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的战役。遗址保存着大量的地堡、战壕、弹坑等遗迹,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它见证了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与牺牲。松山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族团结力量的体现。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入侵,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了解松山战役的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努力利用好当前的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扎实推动深化改革任务落实。在这里,我们感受到先烈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种牺牲精神和对和平的渴望,是我们必须铭记和传承的历史财富。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校训。”“刚”代表刚强刚健、立事取胜、救国安邦;“毅”则指果敢毅力、志坚不拔、持之以恒;“坚”代表信念坚定、基础坚实、学识厚博;“卓”则是指才识超越寻常、卓然而立、高瞻远瞩。这一校训深刻体现了联大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师治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表达了全校师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坚守奋斗的精神和人格风骨。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联大师生依然坚持教学和研究,为国家当时的抗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为中国的教育史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这种刚毅坚卓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位党员都需要学习和发扬的精神。
杨善洲同志的一生是“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真实写照。他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恪守信念,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发扬着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树立了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和时代风貌,是年轻干部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我们在瞭望塔下劳动,在音乐党课齐唱《走进新时代》,在火塘边一边烤土豆一边聆听杨善洲同志的造林故事,每一名学员都更加直观地了解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受他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这样的精神激励我们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坚定理想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服务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持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这次云南的现场体验学习,学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云南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图画中”,这如诗如画的对联,正是云南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扎实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为云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边疆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云南的高速发展,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是精神力量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要继续发扬松山战役和西南联大所代表的精神,结合“杨善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次学习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不断坚怀信仰,稳步前行。
(作者系第66期中青班学员)
(责编:许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