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深学细悟 >> 美文 >> 正文

在新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光辉的沐浴下, 揽镜自照“三省”己身

日期:2024-05-11 作者:李 剑 来源: 浏览:

  第三单元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经典著作进行了系统的学习,陈胜云、王公龙等教授精彩的讲课,嵌入式的互动交流学习,仿佛是时空的交错,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和交流。经典历经百年而不朽,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指引我们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长的道路上。荀子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经典著作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领悟,作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有“检身若不及”的自觉,在新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光辉的沐浴下,揽镜自照“三省”己身。

  一省,是否坚定理想信念,擦亮信仰底色

  从学生时代到工作之后,自己虽也接触过一些马列著作,但因为年龄、阅历等原因,对经典的理解大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多是孤立零碎而不是全面系统学,多是泛泛而读而非深研细读,多是为理论学理论而未能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必然。本次单元模块经典原著选读学习,并沿着历史脉络,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设置了多模块的课程,通过牵引讲解和导读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我把原先散落的知识串连了起来,特别是“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脉络梳理,更坚定了我跟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在早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就已经萌发了人的解放的初心使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揭示了奠定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纲领,更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而要论证“两个必然”,必须要有经济关系上的理论说明,因此《资本论》的剩余价值学说在经济学上为“两个必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旧社会灭亡和新社会产生的“两个绝不会”,使“两个必然”论断更加完整、全面和科学。“两个必然”表明资本主义的历史性、暂时性和灭亡的必然性,“两个绝不会”则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之后学习的《列宁晚期著作》,则向我们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必须要全力以赴发展现代文明,赶超发达国家文明水平,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而《新民主主义论》等毛泽东思想经典篇目,则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经过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整个单元的课程学习后,我更深地理解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懂得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什么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经历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还会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样的曲折,明白为什么马克思预见的共产主义还需要经过历史发展才能实现。学懂了这些,也更从理论层面和历史脉络上,让我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

  二省,是否彰显职业价值,根植人民沃土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我们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通过理论和工作实践相融合,意识到人民是历史伟剧的主演,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不惑,更要从这次沉浸式经典原著精读中找到答案。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视人民群众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上探索人类自由解放的正确道路,深刻阐释了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的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在工作中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为民初心,履行为民之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们党的革命斗争始终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作为一所拥有13家附属医院的医科类高校,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好健康中国战略。我们连续8年开展医疗专家组团式志愿服务项目。联动13家附属医院,组织400余名专家前往新疆、西藏、云南、海南 ,为万名当地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专家号”,通过送医上门、隔空会诊、校园捐赠,推动高原医疗教育发展,助力边疆医学高地建设。在三年抗疫路上的“大考”中,我们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任劳任怨、克服疲劳、连续作战,承受了超乎常人的负荷,付出了无比的艰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崇高职业精神,始终坚守在守护人民健康的第一线。二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凝心聚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而认识的发展则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进路。正如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一文中所论述:“人类的认识活动,不仅是解释世界的活动,更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而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就是把人类的认识活动等同于实践,也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毛泽东主席阐释了著名的“两次飞跃”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日常工作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向理论价值,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反复验证中,理论在守正的基础上得以创新,正如在工作中,一方面,我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长期以来党实施思政课的好传统、好经验和好做法,牢记并全面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初心和使命。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着新时代新形势,我们有守正的“韧性”、创新的“魄力”、探索的“勇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魂”为纲,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以“大思政课”新格局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深入挖掘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及周边丰富的红色资源,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和实践性,在探索和前进的道路上彰显“人民生命健康”守护者的职业价值,更深根植于人民这片沃土。

  三省,是否传承前辈精神,勇于担当作为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列宁在晚年病重时仍不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的精神状态也深深影响着我。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发扬斗争精神。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集中表现在其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恩格斯曾指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正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吸取、反思中发展,才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习马克思在追求社会变革和推动无产阶级解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定、勇敢和无畏的精神状态,树立扬弃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像马克思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二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守正创新。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理的终结,而是为我们开启了真理之门、开辟了通向真理之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深度调整,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实践观点和科学方法,树立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辩证分析和把握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继承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完善、创新、发展,不断推进其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站在这个新时代,似乎还能看见嘉兴南湖上那一艘寂寞的红船,似乎还能听见黄河岸边响彻轰隆隆的大炮声,似乎还能闻见南泥湾歌声送来的稻花香。作为一名80后干部,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胜感慨斗志更盛。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新时代这个历史关口,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显得意义深远,我将结合自己本职岗位和工作实践,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做一种生活习惯、当做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不断提升能力,推进工作。

  (作者系第65期中青班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