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深学细悟 >> 美文 >> 正文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源动力

日期:2024-04-23 作者:张 华 来源: 浏览:

  第二单元主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讲话精神,阐述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意义,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目标任务。通过开展多场景现场教学,聚焦城市建设管理、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展示等,进行体验式的感受感知。比如,赴北京市委党校调研学习,对北京、上海两地的情况进行双城比较,对国家战略、面临困难和发展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我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科技革命能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面对多重复杂的百年变局和不友好势力的科技围堵,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

  一、深化认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高频次提出科技创新,从第20次院士大会到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到中央深改委第22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破解“卡脖子”技术封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在科技创新工作充满期待,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的发展定位从“四个中心”拓展为“五个中心”。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指出,“要把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重要使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五个中心’联动发展,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上海正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正视差距,以国外先进水平为目标奋力追赶

   中国和美国是当前科技创新领域竞争最为激烈的两个国家。尤其是近十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信息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屡有突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在参观张江科学创新成果展、大零号湾科创湾区、模速空间后,虽然展示了一定程度上的科研成果,令人振奋,但在全领域覆盖和尖端科技方面,对标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授课老师和访谈嘉宾也是直言不讳地提出了不足和差距,如光刻机技术,英伟达是遥遥领先,在信息方面,马斯克的星链技术,在俄乌战争中初露峥嵘,科技已是主导事物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实事求是作风的体现。

   一是科研资金投入方面。二战后,美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一直是全球第一,2022年,美国的科技研发投入达到7132亿美元(比欧盟的3780亿美元高了近两倍),占GDP的2.85%,位居全球第一,同年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0.4%,占GDP的2.55%。在科研成果转化率方面,中美也存在巨大差距,美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为80%,而中国仅为10%。

   二是教育人才方面。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政策,集全世界精英而用之。2016年,我在美国学习期间,参观NASA时专门咨询科研经费问题,在科学家的投入方式为竞争和优待相融合,一个科学家个人拥有的课题研发经费高达上百万美金,且持续三年,当然考核机制就是科研成果,每年和同领域的学术研究比较,优胜劣汰。美国在教育理念上,鼓励学生从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发展科研探索能力,为具有特殊潜力的学生发挥才能创造环境,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如今的科技型巨头企业都是很好的教育例子。相比较中国的教育偏向于应试,赋予学生寻找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相对固化思维,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拔尖学生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对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的攻关。同时,我国的优秀人才输送美国的比例不小,值得我们去分析原因,为什么留不住这些人才,吸引不了他们学成归国,也不能引进顶尖科学家?毕竟科技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三是市场方面。美国作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先者,在信息技术、生物科技、航空航天、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中,仍具有突出实力。美国硅谷集聚了苹果、Facebook、谷歌等世界领先的高科技公司,拥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众多生物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NASA、SpaceX等公司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航空航天机构,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拥有ChatGPT、Sora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而我国在市场方面力度还要加强,如华为、商汤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份额,但技术限制依然严峻。

   三、聚焦重点,积极探索解决科技创新领域瓶颈问题

   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就要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加强人才、资金、机制等要素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奉贤区为例,近年来,作为上海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1+5”重要板块之一,奉贤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着力推进基础理论、底层技术、颠覆项目、跨界融合、转移转化“五个创新”。上海布局的七个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中,奉贤就占有东方美谷和生命蓝湾两席。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攀升,规上工业产值从2019年的177.7亿元,发展到2023年的225.5亿元,目前生物医药产值体量排名全市前三,初步形成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物制品、中药、诊断试剂和医疗器械四大产业集群。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点要聚焦四方面。这里思考如何更大力度去推进科技创新,避免机械低效,通过政府和市场的互动和撬动,促进创新源动力。

   一要加强资金支持。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政府科创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保障科技创新扶持政策落实落地。首先要解决“上头热,下面冷”的尴尬局面,大家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地方政府的投入预算比都不高,原因是成功率低、周期长、风险高,决策者以稳健为主,因此,在机制上要有保障,在省市级财政预算中限定最低底线,并对投入产出比进行考核。要设立科技创新专项政府引导基金,落实“基金+基地+产业”模式,鼓励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扶持科技创新企业。如202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向亚马逊、微软、谷歌、甲骨文、IBM公司授予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订单。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机构服务。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都有特定金融投资机构,硅谷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硅谷银行。要充分利用金融工具解决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方面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初期,采取“先投后股”和“拨投结合”模式,帮助项目跨越成果转化“死亡之谷”;中期通过成果转化基金支持,推动有潜力的项目发展壮大;后期引入社会资本加大项目投入,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果产出后,将投资额转为股份,将发展主动权完全交给市场主体,真正实现金融赋能。

   二要加强人才支持。创新人才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者,充分挖掘人才资源,包括基础研究人才、技术应用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对人才引进培养、评价管理机制、事业平台和服务机制等进行改善。短期内还是引进成熟人才,如临港的顶尖科学家战略,国家海归小镇建设,用最优惠最优渥的政策筑巢引凤,构建多维度、强单项的人才库,能在短期内缩短技术差距。长期来看,还是要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加大开拓性、创新型的教育理念,灵活改变考试录用规则,让下一代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此外,要重视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提供信息、技术经纪、咨询服务等方面的科创服务职能,引进培育一批科创中介服务机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市场的途径来解决。

   三要加强资源支持。花大力气来布局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布局和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大科学设施,为重大原始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创新资源集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如,日本质子加速器研究装置(J-PARC)直接关联产业在2015年贡献了10%的GDP,显著拉动日本汽车行业的技术升级。要积极探索创新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创新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与开放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科技资料。目前高校的科研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还要加强,进一步鼓励和激发广大高校老师成为“星期六工程师”。

   四要加强企业支持。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重发挥领军企业创新带动效应,鼓励支持头部企业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主持参与重大产业技术攻关、主导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如,欧盟创新药物计划年度优先领域是由欧洲制药工业协会、医药研究组织和大型医药企业联合提出的,企业在研究组织及技术路线制定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探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及“研发+制造”基地,打造产业集聚区和创新策源地。但是一定要避免单纯用开发工业园区的模式来推动科技创新,两者还是有差别,可以用市场来推动,但不能被市场支配。

  科技能力提升关乎国之大计,我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的科技水平必定能突飞猛进,发扬攻破原子弹的精神,打破“卡脖子”技术,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扎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会实现。

  (作者系第65期中青班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