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深学细悟 >> 美文 >> 正文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潮涌东方》有感

日期:2020-10-20 作者:樊丹丹 编辑:王长征 审核:姚耀 来源: 浏览:

    2020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日。30年来,浦东开发开放坚定不移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方针,创造性地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浦东开发之初,虽有政策上的支持,但面临着许多困难和资金上的不足。民众对此持观望态度,持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心态。可是,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加强改革和一系列政策的推进,做出很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尝试,经过而立之年的努力,收获了满意答卷。如今的浦东成为寸土寸金的地方,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在浦江东岸崛起。
    《潮涌东方》这本书展现了30年来浦东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瞬间,以标志性事件为指引,展示生机勃勃的浦东如何一路走来。从全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第一”。这些“第一”就像种子,播撒在改革的试验田里,收获了丰硕果实。
    现在就浦东开发的精神,谈谈看过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一、浦东开发的担当精神
    1.时代使命,敢于担当
    上海,中国的经济中心。从一个小商埠到大都市,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然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上海前进的步伐越发沉重:城市空间狭小,基础设施陈旧,经济增长缓慢,城市功能老化,……上海出现了“十个全国第一”和“五个全国倒数第一”并存的现象。上海新的发展空间在哪里?人们把目光投向黄浦江东岸。
    浦东开发的出发点是消化存量,着眼于浦西人口密度的疏解与中心区工业的动迁,解决当时上海的三大问题:老城区改造、老企业重组和老职工再就业,这是完全不同于深圳东南沿海开发开放的路子。若说深圳开发是破冰之旅,那么浦东开发就是攻坚之役。
    2.勇挑重担,大气谦和
    浦东自开发以来,一直不断开拓奋进,超越自我,勇于挑重担。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标志着浦东开发的动力由主要依靠政策优惠和投资拉动转为主要依靠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的根本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上海始终是走在改革的“先头兵”。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三个着力”“五个创新”,同时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推进医疗卫生综合改革三方面为重点。按照“浦东能突破、全市能推广、全国能借鉴”的要求,先后实施了五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了300多项改革任务,以率先形成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不断推动综合配套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二、浦东开发的开放精神
    1.招录人才,海纳百川
    高起点、高标准的浦东开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需要大量高级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1993年1月,浦东面向全国招聘,报考者不受地域限制,不受身份限制,招录的岗位是真正的官员。报名的人员中,上海人占76.55%,外省市人占23.45%。他们中有现任厅局长、正副处长等政府官员,有企业厂长、经理、一般干部,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村基层干部、职员;有研究生、教授、高级工程师,还有海归的留学生。整个招考过程透明分开,全过程没有接到任何说情电话、没有打招呼的纸条,也没有收到过任何对招考有质疑的检举信。
    整个招考工作始终体现出浦东海纳百川、招贤纳人的胸怀和热情,每一步工作都考虑得很细致。经过前后三个月的知识笔试、心理测试、答辩面试和政治品德考核,最后40人被录用为浦东新区机关干部,其中新区的副局长2名,副处长8名,科以下干部30名。近年来,浦东以“一流的开发需要一流的人才”为号召,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构筑人才资源高地。
    2.面向世界,开放包容
    浦东自开放以来,坚持“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方针,一直做全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成为面向世界的城市窗口。从被誉为“垂直金融街”的陆家嘴,到追逐“自由”的外高桥保税区;从鲲鹏展翅的浦东空港,到面向国际航运竞争的洋山港;从见证陆家嘴地区开发的东方明珠塔,到对标世界顶尖的上海中心大厦等,以及很多大型的国家会议、世博会和风云际会的“陆家嘴论坛”,这些无不彰显出浦东开放面向世界、包容开放的精神品质。
    三、浦东开发的创新精神
    1.敢于创先,追求卓越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通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如“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率先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等。举例有二:
    解决资金问题、依托土地的制度创新。“资金空转、土地实转”开发模式,于1990年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和上海市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解决了浦东开发初资金难的问题。1992年,又以同样的方式成立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等几家公司。
    通过“沪上首例银团贷款”的方式,挽救一些投资项目资金流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设资金筹措外资遇到卡壳,项目延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来解决该项目资金不足和风险较集中的问题。该银团贷款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由中国银行业参与的本外币银团贷款。因为这个开端,加上浦东开发资金短缺,先后有了杨浦大桥银团贷款,浦东杨高路等公路建设项目,以及浦东国际机场、轨道交通2号线、上海中心大厦、迪斯尼、前滩项目等,它们都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筹措到资金。
    2.推动转型,开拓创新
    进入21世纪后,国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重大机遇,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浦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新发展,为上海的转型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上海提出建设“五个中心”,国际会展会议的承办、金融总部的“浦东样本”、国产大型客气翱翔蓝天以及上海迪士尼开启的“寻梦之旅”和新浦东的“二次创业”新征程,时时刻刻推动着浦东的发展,改变着浦东的发展格局。
    2014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新区挂牌成立,覆盖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若以东海之滨、江海交汇处的这条“黄金岸线”观之,从保税区到自贸试验区,“区港联动”走出了一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转型升级之路。
    四、浦东开放的科学精神
    1.全面进步,品质生活
    浦东开发开放的画卷翻到现在,不只是土地开发、项目开发、经济开发,而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推动城区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公共文化、居住环境、城区面貌、教育、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切实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以现代化城区新面貌,充分展示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形象。
    如建成浦东图书馆,树立公共文化新坐标,兼顾文化设施建设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举办一系列彰显国际风范的品牌文化活动,推动浦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对接,打造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样本。
    再如打造东岸滨江之“城市客厅”,陆续建起22座“望江驿”,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不断满足各类人群的文化、休闲、绿色等需求,进一步打造成为有温度、有品质、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会客厅”。
    2.崇尚科学,跨越发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向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载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核心。未来的张江科学城定位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以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为主,以科创为特色,集创业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态环境更优美、文化氛围更浓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浦东开发的担当、开放、创新和科学精神,滋养着这片土地,30年间,浦东已从一片阡陌农田变为新城。步入而立之年的浦东,形成了开放、创新、高品质的卓越浦东基本框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核心功能区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形成框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区基本建成。浦东的崛起,不仅是崭新城市天际线的立起,更是中国昂首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步伐。放眼未来,一部传奇,一片生动的土地,让无数梦想时刻出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