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插队七年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总书记了解认识中国国情、从而开始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一段知青岁月对习总书记从政以及形成执政兴国理念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知青岁月培养了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理念
在陕北七年的知青生活,让他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同去的知青回忆,那个时候人们满脑子都是“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但是知青们到了陕北才知道,哪有那么多阶级斗争呀,当地实在是太穷了,村里没有地主富农,只有两户中农。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从到陕北的第一天起,知青们就要每天面对最现实的问题:怎样才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所以后来习近平带领百姓办沼气、打大口井、修地坝,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烧火、吃饭、喝水等生计问题。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实际。
后来习总书记从在国防部工作期间,主动提出来要去基层锻炼、去农村工作。领导挽留他,说去基层锻炼是好事,可以去基层部队呀。但是习总书记还是坚持去地方。他后来跟一位朋友说:去农村主要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国家已经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地方上会比在军队更接近民生民情;二是他自己在陕北七年,对农村比较熟悉,农村正处于改革的前沿,还是去农村更能发挥他的优势。正是七年知青岁月给习总书记奠定了实事求是的坚实基础,使得之后他每一步都走的那么扎实,也为他执政兴国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和实践指导。
知青岁月树立了习近平的群众观念和“以民为本”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是作为“黑帮子弟”身份到陕北插队的。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家庭出身、父母政治状况是决定知青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在陕北曾经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几经波折。习总书记自己在谈起这些往事时,充满感情地说:延安人民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朴厚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梁家河,他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以自己的实干苦干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
知青岁月磨炼了习近平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的性格品质
知青中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这三个最无疑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陕北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锻造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在梁家河的七年,总书记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什么脏活累活险活都干过,而且都是抢着干。总书记自己在回忆知青经历时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在那个时候那样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学习习总书记的从政经历,就是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要立足基层、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走好走稳今后的道路。 (供稿:第56期中青班学员 陈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