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为深入研究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织上海理论界开展系列研讨活动,撰写系列阐释文章,即日起在本报推出系列专版。
本期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重要意义、形成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刊发3篇理论文章,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新篇
■王公龙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回答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系列基本问题所形成的科学理论。这一思想是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新篇。
一、深刻阐明文化发展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在深刻阐明人类文化生成的基础、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文化的主要功能等问题的基础上建构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明确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是由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才产生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而文化恰恰是这种互动过程的实践结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并进一步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要论断在理论上深刻阐释了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建构,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战略性意义,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生命力。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二、深刻阐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据此,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这些科学论断夯实了我国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明确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方向、思路和举措,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凝聚功能,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推向新的理论高度。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从价值层面看,文化具有教化功能,不仅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而且对于全人类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
立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等等。
这些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意义体现在多个维度。在价值理论上,将理论视域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推进至核心价值层面,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注重发挥核心价值观强大凝聚功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也大大拓展了其理论空间。在价值理想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抓手,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开辟了现实路径。在价值运用上,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化、现实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入具体的、历史的、民族的语境中,深刻揭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律,为推进新时代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
四、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历史规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广阔前景。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刻揭示了文化在人类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紧密联系起来,致力于通过“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规律,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顾红亮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大重要文化使命,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规律可循。对于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深入,建设现代文明的实践就越自觉。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要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调动各种文化元素,运用灵活的文化机制,发挥建设者的自觉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过程,也是尊重文化建设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过程。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近代以来,“古今中西之争”成为时代问题。有识之士纷纷思考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思考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提出民族复兴的时代话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发展的一大助力,为民族复兴注入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目标高度一致,两者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到本世纪中叶,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利的文化条件和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要环节
从推进的举措策略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要把握四个主要建设环节。
第一,从建设主体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新时代以来,我们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现代文明建设结出了丰硕果实,不仅在文化建设领域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而且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信心明显增强。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目标,我们还需要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把这种自信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气质中,强化政治担当,引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二,从建设过程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过程。这种斗争是硬实力和软实力交织的综合较量,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使用智慧和巧劲,包括运用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用过程论的观点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来自外部的打压,遭遇难以预料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风险,在斗争中激发现代文明发展的新动力,积蓄民族复兴的新动能。
第三,从建设内容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要点之一是建构核心的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整理、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蕴含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体系,加以现代编码和阐述,推进知识创新、话语创新和方法创新,充实中华文明的内涵,使之成为世界文明体系中独具魅力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运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印证和引申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观念,将其转化为当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资源,以中华文明特有的智慧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
第四,从建设形态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经过长期的奋斗,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各自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文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现代化,既传承传统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阐发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展示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文明底蕴。与此同时,要积极倡导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借鉴,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各国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和文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从形态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开放和持续的。通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亚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我们在国际上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促进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体系的对话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新的历史和新的文化。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不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论结晶
■黄凯锋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系统总结,又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论结晶。这一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一、高度重视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时代和社会的客观需要,高度重视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在整体部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从娃娃抓起”“要润物无声”三个要求,并强调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等一系列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要注重总结提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已形成的标识性概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在繁荣发展文艺创作,不断完善生产、流通、传播机制的相关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总结“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认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在加快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价值导向、阶段性工作重点和经验总结。强调“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坚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杜绝“法外之地、舆论飞地”,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在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提高覆盖面和适用性,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强调,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自身经历和国际传播实践,明确指出: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这些来自文化建设实践一线的适时总结,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础。
二、高度重视原创性贡献的理论结晶
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原创性论断,是一系列原创性贡献的理论结晶。
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如何开辟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新境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总体阐释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炼贯穿其中的价值观和精神标识,到整体呈现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提出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断之间层层推进、不断深化,着力打通古今关系,重新定位中西关系,为中国的理论、道路和制度夯实传统文化之基,深化了中华民族在文明交融、文化结合的锻炼中自主生长、自我实现的理性自觉,体现客观认识和理论建构相统一的内在逻辑。
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关涉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既体现了客观、礼敬的历史眼光,更彰显了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联系和区别,同样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价值多元中寻求共识,在交流互鉴中共建人类文明。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保持和而不同的立场,追求普遍共赢的效果,举起公平正义的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外融通的整体视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我们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根据,立足现实、着眼发展,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运用科学合理的价值目标凝聚、动员和激励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展现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本土思想资源,也离不开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更离不开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主动自觉的理论建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继续推进,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会不断展开,实践总结和理论结晶的良性互动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性。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