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
理论建构与实践途径”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5月20日,由上海市委党校与静安区委联合主办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理论建构与实践途径”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罗峰,静安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亮金出席并讲话。来自中央党校、上海市党校系统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上海部分街镇与企业党建工作者代表等,共100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
罗峰在讲话中指出,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政治命题,也是党校紧紧围绕党的建设时代命题和现实问题,践行党校初心、实现为党献策的重要体现。作为党建研究人员,要回答党组织如何嵌入到社会中、政党如何回应社会变化的问题,要深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夯实党的组织根基、建强党的组织体系。
莫亮金在致辞中分享了静安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党建经验。他表示,静安区是上海市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示范点,始终坚持把支部建在楼上,以楼宇党建赋能党建发展;始终紧盯行业龙头,以龙头行业带新兴行业发展;始终坚持多措并举,人在哪里,党组织就推进到哪里;始终坚持深化多元服务,强化正向引领,立足服务需求,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本次研讨会共设四场主题发言,分别由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赵刚印教授、决策咨询部副主任胡静波、《解放日报》理论频道主编王珍、静安区委党校副校长倪辉主持。与会专家学者交流分享了“三新”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
中央党校郑寰教授认为,新就业群体构成复杂、类型多样、差异巨大,使得“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面临七项难题,即实体组织覆盖难、流动党员统计难、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难、区级党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难、行业主管部门责任不清晰导致工作落实难、街道政府作用发挥难、引导参与社会治理难等。北京大学吴文教授表示,新时代条件下要继续发挥工会联系工人的组织功能,抓好工人群体中的流动党员工作,开辟出以工会为主要平台组织管理流动党员的历史重任,借助党组织和工会,形成双线推进平台经济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复旦大学李威利副教授指出,开发区党建与其产业、属地紧密相关。开发区在体制上具备双重特点,管委会与街道(镇)是其两大管理主体,既有楼宇园区党建,也有社区党建,这些特质为开发区党建提供了政治前提。
市委党校周建勇教授认为,上海推进城市基层党建经历了三大阶段,即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党建阶段,以区域为中心的构建区域化大党建阶段,以街区为中心的街区党建阶段。各党建阶段分别具备重视基层党建理念、重视完善基层党建体制机制、重视发挥组织功能等特点。华东师范大学王可园教授表示,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治理,是增强党在新兴领域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的必然要求。要多措并举、持续增强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融入社会治理的实践成效。华东师范大学郝宇青教授认为,新就业群体面临四重困境,特别是劳动关系去组织化、去雇主化,使得党员具备高度流动性,存在组织困境、利益困境、过程困境、认知困境等。华中师范大学张必春教授强调,权力、效益、生活是“三新”党建工作的基本逻辑。这三重逻辑,在目标导向、行动工具、资源依赖和反馈机制上有所差异,在实践中相互耦合,共同推动三新群体领域党建的有效落实。上海大学孙会岩副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新就业群体面临资本制约、数字鸿沟、激励失效、制度伦理等层面问题,直接影响到“三新”党建力度。中国的大数据走在世界前列,要深入研究如何用制度保障大数据在党建领域的有效运用。
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冯小敏、浦东干部学院吴涛教授、市委党校赵大朋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叶敏教授,分别作点评发言。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赵刚印教授作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是城市楼宇党建研究室2025年度重要研讨活动,由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和静安区委党校共同承办。2022年,为优化市、区两级党校共建联动机制,完善上海党校系统学科建设和科研咨询整体发展,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在全市16家区委党校共挂牌17个共建研究室。城市楼宇党建研究室由上海市委党校和静安区委党校共建。
(责编:王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