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28日,“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平正义”中德研讨会在上海行政学院举行,会议由上海行政学院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联合举办。来自上海行政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和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等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了此次研讨。研讨会重点围绕“现代化使公正面临挑战”“中国、德国和欧洲所面临的公正问题”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上海行政学院副院长戴冰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主任郎杰明(Benjamin Reichenbach)出席会议并致辞。华东师范大学汉学家司马涛教授、上海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陈方刘教授分别主持会议。
戴冰在致辞中指出,维护公平正义既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治理难题,也是一个全球治理难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共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促进公平正义最有代表性的进展与成就,就是完成了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样的成绩是中国式的,也是世界性的,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郎杰明聚焦本次会议现代化和公平正义的主题,围绕目前所遇到的机会与问题,与中方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郎杰明指出,公平正义是人类共同价值观,而现代化描述的是对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公正与现代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世界学术和理论辩论的热点。中国和德国目前正努力发展经济,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调整发展模式。
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政治学荣休教授、社民党基本价值观委员会荣誉委员托马斯·迈尔(Thomas Meyer)在发言中表示,现代化与公正分别是开放且有争议的概念,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提升的开放性、主观性和选择机会的概念。现代化形成的逻辑主要是在于个人化、合理化、世俗化以及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中所发挥的驱动作用,现代化的逻辑涉及到方方面面。
上海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程竹汝教授围绕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中的公平正义进行了分析。程竹汝教授指出,公平正义是位置较高的价值,在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中,“平等、公正”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平正义也被定义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之一。同时,公平正义也出现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之中。程竹汝教授认为,现代性意味着公平正义,而现代化则不必然,这可以从中国所面临的低生育率、分配公平、传统产业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以及权利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得到具体体现。
上海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刘泾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彰显了公平正义。其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出人民性。其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出共享性。其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多向度。其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生态正义。其五,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出全球公正的属性。公平正义激活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副会长、德国工会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联邦议会前议员丹尼拉·科尔贝(Daniela Kolbe)认为,面对技术变革,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必须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技术所推动的现代化转型要实现公平正义,既需要经济的持续繁荣,也需要社会制度的公正。
会议由戴冰、郎杰明进行总结。郎杰明指出,各国对现代化的进程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化发展也并不自然而然地形成社会公正,聚焦现代化和公平正义,未来可以邀请更多的学者进行更丰富的交流。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挑战,需要在基于国际共同规则的基础建立更有效的合作。
戴冰在总结时谈到,此次会议通过深入研讨交流,形成了三个学术共识:一是公平正义作为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观,在不同国家与文化环境中的内涵是有差异的;二是现代化与公平正义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不能简单认为二者是正相关系,而要深刻认识到其复杂多样性;三是在推进现代化过程维护好公平正义,推进制度正义建设至关重要。(图片由朱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