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校(院)新闻 >> 正文

“文化治理现代化高端学术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日期:2021-03-03 作者:史金铃 编辑:王长征 审核:姚耀 来源: 浏览:

    本网讯  9月23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新时代伦理精神与规范秩序——文化治理现代化高端学术系列讲座”落下帷幕。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5位长江学者、5位资深专家分别围绕“伦理型文化”“美德伦理”“实践哲学”“普世伦理”“康德美德论”“家庭伦理”“伦理系统”“道德尊严”“福利国家”及“技术伦理”等主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8月3日,系列讲座第一讲由东南大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樊和平主讲,从理论前沿、实验研究、实证研究等角度阐述了伦理型文化的战略理论。8月6日,系列讲座第二讲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青年长江学者李义天主讲,从学科优势、古典与现代的张力、现代化要求出发,深入阐述了美德伦理学现代化的主题。8月13日,系列讲座第三讲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文化与价值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海平主讲,分析了不同于西方“理性”概念的“仁性”概念,讨论了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上的当代中国伦理学构建进路。8月18日,系列讲座第四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杰出人文教授谢地坤主讲,阐释了近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道德哲学的批判,深入分析了普世伦理学在当代伦理学发展中的时代性和永恒性。8月19日,系列讲座第五讲由复旦大学教授、长江学者邓安庆主讲,围绕着概念的错误与混乱,现代美德伦理的典范,未来伦理四个角度,深入阐述了康德美德论伦理学在人类未来伦理学发展中的奠基意义。8月28日,系列讲座第六讲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孙向晨主讲,通过澄清“家”在阐发人类生存方式中的本体论意义,讨论了“家”何以成为构建一个温暖世界的先天性条件。9月1日,系列讲座第七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霄主讲,认为相对于“刚性”治理机制的主题,“柔性”治理机制的研究能够从伦理的角度补足和延伸治理体系的常态化建设。9月7日,系列讲座第八讲由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李建华主讲,从道德学意义上深入阐述了与社会的道德赏罚、伦理境遇密切相关的“道德尊严”概念。9月14日,系列讲座第九讲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葛四友主讲,从诺齐克的权利观,诺齐克的资格理论,洛克式的条款,权利与资格的关系等方面,重点讨论了诺齐克的国家理论对于福利国家之建立可能的启发意义。9月23日,系列讲座第十讲由复旦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王国豫主讲,从技术伦理学的诞生,技术系统中的反思伦理及中国实践智慧的伦理学等方面,探讨基于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的技术伦理的研究路径。

    本次系列讲座引进伦理学学术精品,积极创新开展线上形式,讲座累计线上观看人数达到三千余人,B站弹幕讨论热烈,打造了党校特色学术品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