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赵文聘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公益偏差行为控制机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8BSH097),于2022年3月顺利结项,结项等次为“合格”。现将该课题成果简介如下: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网络公益已经变成整个社会系统的一种协作行动和社会治理行为,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公益超出了现有控制机制的控制能力和范围。迫切需要对网络公益慈善运行中的偏差行为进行研究,揭示其产生原因和过程,进而加以控制,保障公益目标实现和公益健康发展。
该课题研究对象为网络公益偏差行为,基于“风险-偏差—控制”的理论框架,研究网络公益偏差行为的发生机理,探讨现有控制机制应对网络新技术支持下公益发展的不足,进而探讨如何创新机制控制网络公益偏差行为,提供一个在全国层面具有借鉴意义的对网络公益偏差行为有效防控的整体方案,为网络公益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该研究认为偏差行为又称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默顿将偏差行为分为四种类型。分析当前网格公益事件,网络公益偏差行为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假借名义型网络公益偏差行为,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公益目标;二是,技术滥用型网络公益偏差行为;三是,目标偏离型网络公益偏差行为;四是,违反规范型网络公益偏差行为。网络公益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其特殊的主体性、鲜明的情景性、突出的时空脱狱特征,当然更显著的正负功能。
该课题认为克服网络公益偏差行为控制的各种难题,需要系统性思维,需要结合网络公益发生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理有针对性地创新和完善相应的控制机制。首先,当代中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通过目标容纳策略、融合融入策略、工具驱动策略,在逐步实现社会公益事业的整合。第二,需要构建专业监管、行业监管、平台监管和自律监督、社会监督共同构成的网上网下多维公益慈善监管体制,并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监督体系、监督标准及相关的规范更加完善,真正发挥公益慈善监督的应有功能。第三,公益反向偏差行为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构性因素的不断改善,更需要通过具体公益项目中非结构性因素的改善。第四,当前我国社会公益发展中,社会公益各主体之间难以产生密集交往进而难以直接获得信任证据,这是社会公益公信力困境的核心影响因素,社会公益数据画像则提供了一个促进主体间密集互动和获取信任证据的方式。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
1.学术价值。该课题在“风险-偏差—控制”的理论框架下,基于“风险-偏差—控制”的理论框架,研究网络公益偏差行为的发生机理,探讨现有控制机制应对网络新技术支持下公益发展的不足,进而探讨如何创新机制控制网络公益偏差行为,将完善公益偏差行为控制理论,进而丰富公益慈善理论研究。
2.应用价值。该研究有助于剖析网络公益合作中偏差行为的发生机理,进而探讨在网络公益合作中坚守公益目标的可能性、政策及具体方法,为网络公益社会协作行动的各方主体提供公益目标实现的可操作化方案,进而探讨网络公益综合治理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