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洲

日期:2019-06-28 作者: 来源: 浏览:

 

一、个人简介

刘建洲,男,1975年4月生,湖北省广水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社会学专业),教授。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教师。

工作经历:1997年7月-1999年7月,武汉和平科技集团(助理农艺师);2002年7月-2014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讲师、副教授);2015年1月至今,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教授。

教育背景:2005年5月-2014年3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导师孙立平教授);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导师胡守钧教授);1993年9月-1997年6月,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

访学经历:2005年1月,赴澳大利亚参加“新时期人才开发机制创新”培训(访问学者);2006年8月-2006年12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2010年10月,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考察访问);2013年7月,德国斯拜尔公共行政学院、意大利国家行政学院(考察访问);2015年11月至12月,台北市政府公务人员培训处、台湾国家文官学院、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等单位(考察访问)。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卡塞尔大学发展和体面工作国际研究中心(ICDD)与全球劳工大学(GLU))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与社会服务:2009年7月-至今,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分委员会,理事;2008年7月-至今,中国社会学会会员;2007年7月-至今,上海社会学会会员。《社会》等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与代表性成果:早期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理论、人才测评、劳动关系管理等领域。近期的科研成果,开始聚焦于劳工社会学、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翻译(校对)了劳工社会学领域的一些经典论著。领导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中外历史中的的领导艺术、批判领导学(critical leadership studies)研究,领导理论与实践等。独立主持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课题4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数项,出版个人专著(译著)6部,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30多篇。

 

二、主要论著及所获奖励

(一)主要著作:

(1)郭庆松、刘建洲、李婷玉著:《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撰写第四章第三节、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

(2)伊万.塞勒尼等:《新古典社会学的想象力》,吕鹏、刘建洲、王颖曜、闻翔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大卫.梅西克、罗德里克.克雷默等:《领导心理学:新视野及其研究》,柳恒超、刘建洲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贝弗利.希尔弗:《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和全球化》,张璐译、张璐、刘建洲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5)赵英来:《星星之火:全泰壹评传》,全顺玉英译,刘建洲中译,劳动力出版(香港)2013年版

(6)刘建洲:《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7)陈佩华主编:《沃尔玛在中国》,刘建洲、鲍磊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二)近年来发表论文:

(1)刘建洲:《作为意识形态的进化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5期

(2)刘建洲:《领导人才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及其中国化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刘建洲:《位育论——一条寂寞的社会学本土化路数》,《人文杂志》,2003年第2期

(4)刘建洲:《范式借鉴:生物学与社会学通家之好的途径》,《学术交流》,2003第12期(人大复印《社会科学总论》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5)刘建洲:《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心理科学》,2005年第11期

(6)刘建洲:《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转型的理论依据与模式选择》,《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7)刘建洲:《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消解”与“再形成”——一个历史社会学的考察》,《人文杂志》,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工会工作》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

(8)刘建洲:《农民工的抗争行动及其对阶级形成的意义——一个类型学的分析》,《青年研究》,2011年第1期

(9)刘建洲:《无产阶级化历程:理论解释、历史经验及其启示》,《社会》,2012年第2期

(10)刘建洲:《历史事件、主体行动与结构变革——译后记》,《开放时代》,2013年第2期

(11)刘建洲:《公民权、阶级形成与农民工问题的转型》,载《中国的使命:文明建设与大国治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凯斯 E.福格森:《阶级意识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个艰难的综合》,刘建洲译、吕鹏校,《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政治学》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13)具海根:《从农场到工厂:韩国的无产阶级化历程》,刘建洲译,《开放时代》,2009年第10期

(14)迈克尔.布洛维:《从波兰尼到盲目乐观:全球劳工研究中的虚假乐观主义》,刘建洲译,《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社会学文摘》2012年第1期部分转载)

(15)陈佩华:《中国出口工业区的罢工:比较的视野》,刘建洲译、闻翔校,《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1年第5期(同时刊载《开放时代》,2013年第2期)

(16)瑞克.范塔西亚:《从阶级意识到文化、行动与社会组织》,刘建洲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3期

(17)亚当.普沃斯基(Adam Przeworski):《无产阶级的阶级形成历程——从卡尔.考茨基的到最近的一些争议》,刘建洲译,载沈原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六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8)Troy V.Mumford,Michael A.Campion,Frederick P.Morgeson:《工作团队中的情境判断:一个团队角色的类型学分析》(第15章),刘建洲译,载(美)杰夫.威克利等主编(柳恒超、罗凤英、李婷玉等译):《情景判断测验:理论、测量与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11-333页。

(19)具海根:《朴正熙时代的劳工政策与劳动关系:历史评价与反思》,刘建洲译,《韩国研究论丛》, 2017年第1期(总第33辑)

 

(三)近年来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上海社科规划办,2010,以“良好”等级结项);“无产阶级化”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研究(中央党校,以“优秀”等级结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上海社科规划办,2014,在研);新工人群体的阶层认同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办,2017,在研)。

 

(四)代表性论著的学术观点:

《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本书的研究发现包括:(1)社会主义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遗产,对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再形成”以及农民工的阶级形成的路径及其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深受国家与市场的形塑;同时,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反过来也推动着市场、社会与国家的转型。(2)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因素、以国家为中心的因素以及以社会为中心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譬如,“没有阶级组织的阶级形成”;“波兰尼式的抗争与马克思式的抗争并存”等等。(3)整体而言,农民工的阶级意识尚处于“工会意识的萌芽期;”借助社会学干预,能够将农民工个体化的阶级经历和阶级体验,升华为集体性的阶级意识。(4)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将是一个长期的、多元的、开放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结构与主体、历史与意志、现实性与可能性,都将得到生动的展现。

 

(五)省部级以上奖励: 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独立)、全国党校系统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合作)、中国社会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独立)等奖励多项。个人撰写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与中央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

 

三、教学情况

近年来主要讲授的主要课程包括:“领导干部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劳工问题及其应对方略”、“领导学理论及其实践”、“领导干部职业生涯管理与发展”、“领导者如何讲故事”、“构建清亲新型政商关系”等。教学研究的领域主要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领导学教学模式研究,批判的领导学与领导学的教学模式变革,等等。

 

四、人生感言,治学心得

 

“修辞立其诚”,努力追求“职业”与“志业”的最大交集。

 

五、联系方式

 

Email:jianzhouliu@163.com

联系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漕南路200号领导科学教研部

邮编:2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