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刘中起,博士,教授。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教授、城市社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博士毕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与基层社区发展研究,曾赴美、英、加、法、意、俄罗斯、古巴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在德国(斯拜尔)公共行政大学、新加坡公共事务学院从事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兼任中国社工教育协会社工理论专委会、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治理专委会理事,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2014—2015年挂职上海徐汇区凌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出版《都市社区治理:以上海建设国际化城市为背景》、《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等多部著作,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学术界》、《行政管理改革》、《社会科学研究》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作品曾获得上海市第九届、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上海市民主法治建设课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学术论文连续五年蝉联上海市社科联年度优秀论文。相关学术论点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光明网》、《人民网》、《社会科学网》等主流媒体及报刊转载和引用,获得较高的学术认同和社会评价。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上海市哲社基金项目、中共中央党校重点调研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要课题,名列全国哲社规划办2017年度“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名单。多次承担民政部、上海市委研究室、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委托决策咨询项目,牵头撰写的与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相关的内参文章曾多次获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近年来在各类厅(局)级、处级领导干部等主体班次及境外中高级国家公务员班次讲授《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形势与任务》、《转型期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与社会管理创新》、《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坚持服务型政府建设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上海社会治理创新的基层实践与经验》、《推进大城市智能化、精细化治理》、《网络信息运用与舆论引导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与技巧》等专题课程,深受相关领导学员好评。
二、主要论著及所获奖励
(一)主要著作:
《理性主义的范式转变及其当代价值: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都市社区治理:以上海建设国际化城市为背景》(编著),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
《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政府社会管理教程》(参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中介组织与社会运行》(参编),上海交大出版社,2012年版
(二)近年来发表论文:
《基层社区动员的框架整合:凌云“绿主妇”个案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转型期社会治理创新及其体制建构:挑战与路径》,《观察与思考》,2016.1
《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党政论坛》,2019.3
《网格化协同治理: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上海实践》,《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2
《流变中的公权力与私权力:从边界模糊走向制度平衡》,《湖北社会科学》,2018.1
《从空间到行动:社区营造的多维政策机制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城市社区治理中权力秩序的重构:文件治理何以可为?》,《内蒙古社会科学》,2017.5
《情感与效能:集体行动中群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视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8
《群体事件中的集体认同生成及其干预路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三方参与机制:上海个案》,《重庆社会科学》,2014.8
《现代性的反话语: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范式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转向》,《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公共商谈与政治话语: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世界》,《甘肃理论学刊》,2012.3
《转型期群体性社会冲突的形成机制及其安全阀调节机制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通向话语民主:政治公共领域的反思及其当代实践》,《学术界》,2012.9
《话语商谈与政治公共领域的反思:哈贝马斯与达尔的民主思想之辩》,《浙江社会科学》,2012.10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构筑与基层社会动员整合》,《城市观察》,2012.12
《国际化社区公众参与的路径研究》,《甘肃理论学刊》,2011.1
《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新方式的路径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0.1
《走向多元治理化解: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新探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公共决策如何从利益冲突走向利益整合》,《行政管理改革》,2015.5
《NGOs and Civil Society under the Context of Humanistic Community Construction》,《Candian Social Science》,2006.12
《The Path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Governance》,IASIA 2011 Conference,ROMA,Italy,July-10,2011
(三)近年来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集群行为的内在认同机制及其消解策略研究,主持,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构建“社会安全阀”: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的调节机制研究,主持,2010年度上海市哲社规划办课题。
新时期社会矛盾化解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主持,2012年中央党校重点调研课题。
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的新型机制研究,主持,2010年中央党校课题重点调研课题。
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对策研究,执笔,2009年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
上海市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项目, 执笔,2015年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重点课题。
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和规范化建设研究,主要参与,2014年上海市哲社规划办系列课题。
(四)代表性论著的学术观点:
代表性论著《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通过对经典社会学家的相关理论的深入探讨,以“理性主义方式转换”为核心,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旨在揭示传统主体理性向交往理性范式转换背后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行动,揭示出哈贝马斯基于交往理性范式的批判理论的解释学转向,及其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在考察理性主义思潮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述了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范式的生成路径及出场逻辑。作者在论述理性主义的渊源及其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指出哈贝马斯试图在超越马克思主义的物化理论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一种功能主义的理性批判,实现其“交往理性”的社会构成与理性潜能,通过“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拯救“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困境,最终实现社会的整合。二是将交往理性置于理性主义的历史脉络中,揭示了“批判主义理论的解释学转向”在建立跨学科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三是揭示了交往理性方式的内旨在于重建社会理性生活。四是全面挖掘了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由理论向实践层面扩展的路径,进而揭示了这一理论转向背后的当代价值。
(五)省部级以上奖励:
《理性主义的范式转变及其当代价值: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2014年获第十二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专著类优秀成果二等奖。
《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社会矛盾化解第三方参与机制研究》,2013年获第四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优秀论文奖。
《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中国的实践与反思》,2009年获第九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推进城市治理迈向精细化当前应注意防止“三个偏差”》,2019年3月获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指示。
三、教学情况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形势与任务》
《推进大城市智能化、精细化治理》
《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上海创新社会治理的基层实践与经验》
《社区服务精细化与社区治理创新实践》
《坚持服务型政府建设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转型期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与社会管理创新》
《现代城市精细治理的理念创新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的基层党建与社区服务》
《领导干部网络信息运用与舆论引导方法》
《社会调查的方法与技巧》
《大数据时代的基层治理与社区服务模式创新》
四、人生感言,治学心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五、联系方式
Email:liuzhongqi@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