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酒瑞

日期:2019-10-11 作者: 来源: 浏览:

 

一、个人简介

 

上官酒瑞(1977年出生),博士,曾任教于在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2012年—2014年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进行政治学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上海市政治学会、上海市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曾在上海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挂职。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政治信任、网络政治、中国政治发展等,跟踪研究多年,有较好的学术积累。作为《新闻晨报》特约评论员、《深圳特区报》撰稿人,共撰写《政府不应该成为法治的障碍》、《“庆祝特困”的根源在于利益依赖》、《给校车一条顺畅的政策通道》等政务类评论180多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二、主要论著及所获奖励

 

(一)主要著作:

1.《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任逻辑》,上海人民出版2012年版;

2.《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政治:历史逻辑与制度成长》(2/2),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变革社会中的政治信任》,学林出版社2013年版。

 

(二)近年来发表论文:

1.《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意蕴》,《内蒙古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特质》,《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1期;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4.《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认识论分析》,《求实》2018年第12期,被《党政干部参考》2018年第23期转载;

5.《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三重定位”》,《人民论坛》2018年第9期;

6.《新时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题、逻辑和要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9期;

7.《社会变革、官民关系与政治信任——理解中国国家治理进路的一个维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8.《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性特征——一种认识论的分析》,《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4期;

9.《深入学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中国政治学研究新局面——2015年中国政治学年会综述》,《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2期;

10.《欠发展地区不良民主与乡村社会治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11.《级差政治信任的形成机理、风险及改革思路——基于压力性体制的一种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

12.《后物质价值观兴起背景下的政治认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5期;

13.《共产党的执政软实力、公信力与制度化能力》,《理论学刊》2014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4年11期转载,获得上海社科联2014年度年会优秀论文奖;

14.《论级差政治信任:结构特质、原因与可能风险》,《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论点摘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5年第2期转载;

15.《论变动社会中政治信任建设目标的有限性——以社会生态为视野的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16.《民主体制下的理性怀疑与政治信任》,《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获上海社科联2011年度年会优秀论文奖;

17.《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及启示》(1/2),《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期转摘,获得2014年全国行政学院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8.《中国政治信任的现状及其风险》,《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2年第1期转载;等。

19.《现代政治信任建构的根本原理——兼论制度化不信任的功能与限度》,《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0.《制度是信任的基石》,《人民日报》2011年11月9日,被《南方周末》(2011年11月9日)、《学习月刊》(2011年12月)、《领导文萃》(2012年2月)、人民网等转载等。

 

(三)近年来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1.互联网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国家哲社办2014年,已结项;

2.基层社会的官民关系与政治信任:典型案例研究,上海哲社办2012年,已结项;

3.转型与重构: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研究,教育部社科司2010年,已结项;

4.网络政治舆论生态的新变化及治理研究,中央党校2016年,已结项;

5.中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研究,上海市哲社办2014年,在研;

6.新时代网络舆论的新变化及精细化治理研究,上海哲社办2018年,在研;

 

(四)代表性论著的学术观点:

1.解释现代公共生活建构中的政治信任“悖论”,需要分析政治信任的结构。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原理,对于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提高政治不信任的修复能力,建构长期稳固的政治信任具有重要启示。

2.级差政治信任是中国变动社会中政治信任结构最典型的特质,体现在人群分布、地域布局等方面,具有坚韧性和稳定性。

3.用理性选择范式、利益分析框架无法解释中国社会出现的经济快速增长而政治认同不断弱化的现象。物质与后物质价值观可作为一个分析工具和视角。物质与后物质价值观的并存、冲突导致社会共识缺乏,引发比较严重的治理难题和政治认同困境。

4.根据结构—功能原理,解释中国级差政治信任需撇开整体认知模式,关注国家政权的纵向结构与体制特征。压力型体制运行深度嵌入党政治理体系,通过政策选择执行、政绩过度激励、政治化运作等机理塑造着级差政治信任。

 

(五)省部级以上奖励:

1.《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任逻辑》,上海人民出版2012年版;获得上海市第14次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出版资助,获得2014年度全国党校系统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2.《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政治:历史逻辑与制度成长》(合著2/2),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获得2012年度全国党校系统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3.《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及启示》(1/2),《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获得2014年全国行政学院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三、教学情况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战略安排;

3.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4.健全人民当家作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如何治理好网络舆论生态?

6.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伊斯兰国(ISIS):认识与对策;

8.老百姓为何老不信?

9.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0.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

11.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

12.全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引导;

13.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法论;

14.新时代如何做好党支部工作?——《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解读;

15.发展协商民主 创新基层治理;

16.新时代如何作好舆论宣传工作?等。

 

四、人生感言,治学心得

 

自律有多大,自由就有多大;

真诚做人,认真处事,严谨为学。

 

五、联系方式

 

Email:shangguanjiuru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