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罗峰,出生于湖北;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管理学(行政管理)硕士、法学(政治学理论)博士学位。入选上海社科新人(2011)、上海领军人才(2019)。
1999年进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现为公共管理教研部)工作,2006年、2010年分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副校(院)长,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市委讲师团成员。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曾任教育长、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校研究生部主任和校团委副书记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与行政,特别是中国政党政治、基层社区治理。学术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和上海市哲社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社会的力量》等著作多部;在各类期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政治学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中国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多项决策咨询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
二、主要论著及所获奖励
1.代表性著作:
(1)《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社会的力量——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志愿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基层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4)《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代表性学术论文:
(1)罗峰:《治国理政思想缘起刍议——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学术月刊》2021年第6期。
(2)罗峰:《全过程民主的理论逻辑与时代内涵》,《光明日报》2021年4月20日第11版;
(3)罗峰:《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及其发挥——人民政协视角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1期;
(4)罗峰:《新时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复合动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20年第8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3期;
(5)罗峰:《组织的内整合与党内治理——组织理论的分析向度》,《中国治理评论》,2019年第1期,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6)罗峰:转型期中国的政党治理:生成、资源与框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4年第9期;
(7)罗峰:浦东综改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路径与启示——一种类过程--事件分析,《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1年第10期;
(8)罗峰:渐进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价值、动因与阻力,《学术月刊》,2011年第5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11年第15期;
(9)罗峰:转型期社会领域的党建工作:价值、重点与构架,《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罗峰:论党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三重要素及其科学整合,《探索》,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
(11)罗峰:反思与借鉴:治理视野中的中国政党研究,《浙江学刊》,2009年第3期;
(12)罗峰:志愿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合法性视角的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3期论点摘编;
(13)罗峰:政权系统中党的组织建设:历程、特征及其有效性分析,《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4)罗峰:政党权威中的“内整合”与“选择性激励”:集体行动的分析视角,《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2期;
(15)罗峰:社区公共治理与和谐社会的组织化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8期;
(16)罗峰:执政党合法性资源的开发与社会整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4期;
(17)罗峰:社区志愿活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期;
(18)罗峰:生成与转换:社会转型期的政党权威,《浙江学刊》,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19)罗峰:政治发展视野中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学术月刊》,2004年第11期;
(20)罗峰: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的构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第9期全文转载。
3.主持省部级以上代表性课题:
(1)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治理背景下提升社会组织党建质量研究》;
(2)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志愿组织与城市社区治理:和谐社会构建的社区之维》;
(3)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青年课题《变革社会中的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的政治学分析》;
(4)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治理视域下新社会组织党建及其功能强化研究》;
(5)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系列课题“研究和阐述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政党治理的逻辑》;
(6)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4.代表性论著的学术观点: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政党政治和基层社区治理上,主要学术观点如下:
(1)政党政治研究。
政党作为一个具有一定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的共同体,其发挥权威性影响力的前提是要整合好自身的各种内部要素,即“内整合”,它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网络、制度安排和政党文化等将党员聚合起来,产生有效的集体行动。在党组织推进集体行动过程中,要调动党员个体为一定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除了靠内化的价值共识来激励党员以外,还要靠一定的选择性激励来调动党员个体参与政党的集体性行动。通过这种选择性激励所形成的对党员个体行为的正强化和负强化,不仅有助于解决政党组织内部可能存在的“搭便车”问题,也有利于处理有损政党合法性增进的异化行为。
(2)志愿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研究。
中国语境下的社区志愿服务绝非是西方意义上的志愿服务理论在中国社区空间中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志愿服务已作为社会公共空间构建和初步运作的一个表征被纳入具有官方色彩的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特别是和谐社区构建的议程中;同样,志愿组织也被党政组织吸纳进社区公共治理架构中,它们是社区多元治理主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且在实践中展示了一定的社会力量与影响力。
5.省部级以上学术获奖:
(1)首届全国行政学院系统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2)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3)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4)第九届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5)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论文类一等奖;
(6)第四届全国行政学院系统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7)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科学术奖著作类二等奖;
(8)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科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三、教学情况
在上海市委党校厅局班、中青班等班次和校外相关部门开设专题讲座多门,是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给全日制研究生和MPA学生开设系统课程多门。多次获得校教学优秀奖、校青年教师教学创优奖,相关课程入选上海干部教育培训精品课程,多门课程多次获得校主体班优秀课程。开设的主要专题讲座有:
1.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提高领导者科学决策能力
3.以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4.公共政策的制定中的问题分析
5.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能力
6.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四、人生感言,治学心得
做人做事笃信“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